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注册金英杰账号
一、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
1、公元前五世纪扁鹊“切脉、望色、听声、写形”。
2、公元前三世纪《黄帝内经》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。
3、西汉 淳如意创“诊籍”。
4、东汉 张仲景《伤寒论》,创六经辨证,概念清楚,层次分明。
5、东汉 华佗《中藏经》论症、论脉、论脏腑寒热虚实,甚为精当。
6、西晋王叔和《脉经》为我国*早的脉学专著。
7、隋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,是我国**部病源诊断的专著。
8、元朝敖氏《点点金》《金镜录》为论舌的**部专著。
9、明朝张景岳《景岳全书》。
10、明朝李时珍《濒湖脉学》。
11、清朝林之翰《四诊抉微》四诊并重,色脉并重。
二、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
(一)诊法诊法:四诊(指望、闻、问、切)
(二)辩证
症:即症状,包括症状和体征。前者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,如头痛、咳嗽、胸闷等;后者是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,如面色白、舌质红、脉弦滑等。症是通过四诊获得的*有价值的病情资料,是中医诊断病证的基本依据。
证:即证候,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,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,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当前的病机(由病因、病位、病性、病势力等综合而成)。如肝胆湿热证,临床表现为胁肋灼热胀痛、厌食腹胀、口苦尿赤或黄疸、舌红苔黄腻、脉弦数等,其病位在肝胆,病因在湿热,病机是肝胆湿热。
病:即疾病,是在病因作用下,正邪斗争、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该病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,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。例如,温病是以急性发热。口渴尿黄等临床特征的外感性病,一般表现为由卫气证、气分证、营血证及血分证前后衔接组成的病变全过程。
辩证: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、分析、综合,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,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加工过程。
(三)辨病辨病,亦称识病,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,即作出病名的诊断。
(四)病历古称医案、诊籍,是关于病人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。
三、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
(一)司外揣内
(二)见微知著
(三)以常达变
四、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
(一)整体审察
(二)四诊合参
(三)病症结合
异病同治: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为出现了相同的证
同病异治: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证
(四)动静统一
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|
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|
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 |
下一篇:十二经络的功能作用详解!
金英杰医学教育 (jinyingjie.com)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-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(2017)9355-1061号